我们要福慧双修。财富从哪里来?布施得来的,不是你有能力、有智慧赚来的。有能力的人很 多,有智慧的人很多,还是一生穷途潦倒。佛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要修财布施、修法布施,福报 是圆满的,愈施愈多,不要怕!如果不肯布施,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决定享 得尽的。这一生享的福是前生所修的,今生所修的是来生所享受的,这一生享的福是前生所修的, 今生所修的是来生所享受的,因此要努力去修福、修慧。
没有疑惑的布施,没有条件的布施,欢欢喜喜布施,你得到的果报自在。以财布施为例子, 你的财富在果报上源源不断而来,没有操一点心,自自然然就现前了。如果你布施的时候有怀疑, 布施之后后悔,你得不得福报?得。你的财来得不容易,你要费很多的辛苦,钱才赚得来,不是很 容易就赚来的。有人很容易,根本就不操心,有人天天操心,才能赚得一些财富。修因的时候不一 样,就是修因那个时候的心态不相同,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是一定的。所以你明白这个道 理,施舍痛痛快快欢欢喜喜,你要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一生当中,所得到的一切果报 ,过去生中布施的。来生的果报,那就这一生了,这一生我的布施供养是很痛快的,没有疑惑,没 有条件,欢欢喜喜做,来生果报殊胜。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布施是累积善业的好方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怎样来行布施,有些人见到别人有困难,就会布 施一些财物给他,但随后却又想到可能给太多了,便后悔自己做了一件傻事,在这种情况下,当然 布施是件善行,但因为你反悔给了太多,故也产生了一些恶业,你浪费了布施的财物,也浪费了善 业,布施的正确方法是当你布施某物给别人后,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执着你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你已完全地布施了,任何一丝期望都没有 学佛的人明白因果报应,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谨慎;修善积德不要人劝,自然很欢喜 、很热心、很努力去做。一切时一切处,遇到有缘的人(有缘就是能信、肯听,听了能懂),我们 要诚恳的讲解佛法给他听。我为他讲解,我是用精神、体力,这就是内财布施,属于财布施。告诉 他的内容是善法,这是法布施。希望他得真实利益,明了善恶因果报应,趋吉避凶,这属于无畏布 施。这是三种布施一次完成,我们天天做,时时做,锲而不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 这是修布施。
学佛第一桩事就是修布施,布施用现代话讲,就是服务。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总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财物,属于财布施;第二是教学,我所知道的,很乐意教别人,绝不吝法,知道多少就教多 少,属于法布施;第三是精神,属于无畏布施
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生命中拥有财富,现在就应该广修布施。佛陀告诉我们:施比受更有福。因 为享乐是对福报的消耗和浪费,而布施则是对福田的培植和耕耘,只有播种才能收获,同样,只有 布施才能带来富贵的果报。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 助别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 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以去开 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 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会用钱财的是财产的主人,守着钱财是的财产的奴隶。人都愿意当财主,谁想当财奴呢?有了钱 财要善用,也要明白今日之福报必有过去造福人群的福业,今日如不播种福田,广结善缘未来是不 会有福果的。明白这种道理的人有钱有得可爱,只知贪财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结不了善 缘,有钱又有何用?佛教讲究布施。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一得万报。但这不是“一本万利”买卖的概念, 而是从在世间财的施舍中得到智慧法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