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玄奘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也是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现在,让我们走近玄奘,看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农历三月初九,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陈惠家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老四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被取名陈祎,后来,他成了被誉为“千古一人”的高僧玄奘。
一、生于儒学世家
人们也许会问:玄奘上面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对他的出生,家人怎么还看得这么“隆重”?这是有原因的。原来,母亲宋氏在生他时,听到村边的凤凰台上有凤凰鸣叫。既有“凤凰鸣谷”的祥瑞,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将来必成大器。因此,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的出生都非常重视。
缑氏陈河的陈家,本是儒学世家。其先祖陈仲弓东汉时为太丘长,博学多识,智慧过人。一天,他接到报案:有个财主家被盗。陈仲弓就前去断案,可是走到半道,又有百姓来报,说村子里有人欲溺杀亲生儿。
陈仲弓一听,不去破盗窃案了,先去处理溺杀亲生儿一案。随同的主簿不解地问:“您怎么不根据报案时间的先后办案呢?再说,咱们已走到半道了!”
陈仲弓说:“天地之贵,唯人为贵,财若去,犹可补;人若去,难再来。劫财盗富,哪比得上骨肉相残事大呢?”说得主簿心服口服。
陈仲弓是一代名士,主张以德感化人,“梁上君子”的典故,就是由他而来。一天,他看到有人到家里偷东西,就对孩子们说:“人会变坏,都是长期的习惯所致。比如梁上这位君子,肯定是生活遇到了困难才干起偷盗的事。不过,要知道人生如白纸,染黑很容易,想再变白就难了!”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了这席话,“扑通”一声落地,长跪不起。陈仲弓取出一些钱物送给小偷,对方愧悔不已,辞谢而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没再发生偷盗之类的事。
据传,陈仲弓为官期间刚直不阿,不徇私情,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但难免也会得罪人。后来,他受恶人陷害,被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达观的他还将剃掉的头发编成辫子,练就了一手“辫子功”。离开官场的他到处游历,后在嵩山之北的缑山脚下停了下来,这便是陈河村。他的子孙在陈河繁衍,至玄奘时已传数代。
二、深受家庭影响
玄奘的爷爷陈康学识渊博,精通医道,是北齐时国子博士。告老还乡后,他为村里人办了许多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开办学堂。
陈康尊崇儒家文化,常给村里的孩子们灌输“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这类儒家思想,奠定他们做人的基础。同时,他也信奉佛教。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当时已有数百年。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佛教兴盛时,仅洛阳寺院就达1367所,可以想象人们礼佛的场面有多么壮观。如此多的寺院,必然有许多高僧相互往来,讲经说法,因此,陈康生活的年代,人们信仰佛法的氛围很浓厚。
玄奘弟兄四人的名字,都是爷爷陈康取的。老大陈礽,老二陈礼,老三陈祚,老四陈祎。如果您细心的话,会发现一个规律:老大和老三的名字,释意都是“福”,老二和老四的名字,都为“美德”之意。后来,老大和老三外出谋生,老二和老四则先后出家,潜心佛事,成了大名鼎鼎的高僧。
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惠(也作陈慧),也是饱学之士,诗书礼乐俱通,曾在陈留、江陵任县令,留下了“惠民县令”的好名声。他不仅学识过人,风度仪表也十分出众,何以见得?有文字记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中,曾提到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俗名陈礼):“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尤善老庄。”
玄奘的父兄都广有才学,且风度俊朗、仪态不俗,可见《西游记》中把“唐僧”塑造成一个绝世美男,取经路上令女儿国国王情断心伤,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陈惠尊崇儒道,和气为官,但因隋末朝廷昏庸,他无意再在官场久留,毅然辞去了江陵县令的职务,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回到家乡陈河,潜心儒学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