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不要攀比,不要虚荣,不要过度贪婪。应该正视人生,应该调节心灵。
-----上师感言(2013.08.09)
来源:(藏传佛教的幸福)
通过禅定,完全可以断除人的焦虑、哀伤等很多负面情绪,创造出心灵的幸福感,甚至可以重塑大脑。
-----上师感言(2013.08.08)
来源:(藏传佛教的幸福)
在很多佛经上也讲过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在一个又一个大劫期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其功德与末法时代于一昼夜中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受戒者的功德也远远超过供养者的功德。
-----上师感言(2013.08.07)
来源:(略说八关斋戒)
“悟”和“智”代表着什么呢?是不是刚才所说的把一切放下来以后,心里没有丝毫杂念,舒服轻松的感觉呢?不是。所谓的“悟”,就是要看是否有内内外外的物质都是空性的感受。
-----上师感言(2013.08.06)
来源:(《修心七要》略释)
佛陀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主要讲的就是我们的外加行所修的内容,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小乘的四圣谛,并没有强调空性;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佛陀虽然也会提到无常、痛苦,但却不是十分强调,第二转法轮的核心,就是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的时候,空性也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光明如来藏才是佛陀宣说的重点。
-----上师感言(2013.08.05)
来源:(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上师感言(2013.08.04)
来源:(《缘起赞》略释)
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等;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等。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上师感言(2013.08.03)
来源:(调心的过程)
今天我要去一个非常偏僻、没有电和通讯信号的原始森林中,度过最向往的心灵生活,一周后会回来,祝大家心情愉快!
-----上师感言(2013.08.02)
来源:(微博)
在草原上,与科学家相逢;在帐篷里与环保者相聚;在圆桌会议上,科学与传统对话...热爱大自然、热爱所有生命,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上师感言(2013.08.01)
来源:(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