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天舞 于 2014-6-21 21:39 编辑
(第九) ‘佛’字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即是‘破迷开悟’。觉悟的心就是菩萨心;相反的迷惑颠倒的心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轮回。纵然得福报,像经上讲的三界六道之中,福报最大的无过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还是凡夫,没有办法超越六道。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落,轮回。这是不究竟的。 学佛要有一个觉悟的心。觉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心地里没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以清净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处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净心,保持清净心,这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可见得菩萨行并没有离开生活,就以自己现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圆满的菩萨行。并不一定要换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那就错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经论中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圆圆满满的修菩萨行,成就圆满的菩萨道。这样才显示出理事、事事无碍。‘菩萨心’是真诚、清净、慈悲;‘菩萨行’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前即得幸福、美满、快乐。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凡夫只顾自己;菩萨则念念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勤劳的工作,心里不著相,不分别,所以是‘作而无做;无作而做’。也就是说,虽然做了,心里则若无其事,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光明的。这是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 凡夫做事总离不开分别、执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头,就是迷情、执著。凡是离不开迷、情、执,就决定不能超越轮回,因而不能修行证果。不要说是大乘果位,连小乘初果也没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条件就是身心清净。心对世界,对六道里若还有丝毫情执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这一点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于三界六道里的生活与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我们必须很透彻的理解,而后才能把轮回舍掉,直取佛菩萨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离开三界,他的生活范围,就局限在六道轮回之内,生活的空间非常小,当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里生活空间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们今天得人身,在六道里就更可怜!我们生活的范围不能离开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养的一条狗,它的生活范围不能离开一户人家。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层次愈低,生活范围就愈小,就愈可怜!这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要成佛,成菩萨的道理。目的就是扩大我们本有的生活空间。 我们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桩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那多自在!在六道里总免不了‘舍身受身’的生死果报,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无量寿,永远没有生死,身体的相状随著一切众生的意念而起变化,就像《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孙悟空能有七十二变,世间人羡慕不已,诸佛菩萨的变化无量无边,不是一切人思惟想像能得到的,还有殊胜的果报与幸福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须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净心‘老实念佛’。这一生一定成就,绝不空过! (第十) 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古德说,念佛法门乃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一万个念佛人,难得有两、三个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错了,说错了?其实古大德没说错,也没看错。念佛求生却不能生净土,原因都在自己。归纳其因素不外两大类:一、是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和境界并不清楚。修学时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于是功夫不得力。二、虽然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与境界相当明了。但是没有彻底放下世缘,于是临终时产生了阻力,障碍往生,非常可惜! 世间流通的一本书,古本称《饬终津梁》,后人以白话文重写,改称《饬终须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家亲眷属最好能避开,以免触动亲情,而把希有难逢的因缘障碍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几个人能保证临终没有障缘!不要说过去生,就是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这些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心存报复,所以处处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临终往往被他们障碍,造成极大的遗憾。 因此,平时我们必须成就真实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碍,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觉悟’。要认识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真正是苦,决定不能再住,决心要离开。认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成就,是究竟离苦得乐,是我们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门。要真正相信这一生中一定可以证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自己的清净心显露,清净心中一丝不挂。 世间人所贪恋的财富、功名、富贵、地位、权势,物质和精神种种享受;乃至于亲情,全是魔障。不能不舍弃,不能不放下。这样对自己求生净土就没有障碍。 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后面,记载倓老亲眼看见的几个往生的例子,我特别节录出来,再附上老法师在佛七中的开示。其中有谛闲老法师的两个徒弟,一位参禅的、一位念佛的;还有老法师早年在头陀寺当住持的时候,寺庙里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的事迹。这是近代往生真实的事例,合印小册子流通。我们仔细观察这几位善知识,他们走得为什么那么潇洒自在?没有别的,就是他们真正把世缘放下。所以,不仅预知时至,而且没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大事因缘’。绝对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们要认识清楚,真正发愿,以这几个人作榜样,向他们学习。他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来,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圆满成就佛法中所谓的‘大事因缘’。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众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现身说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亲见者与听闻的人,生起觉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愿。这样的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第十一) 同修们常常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如何避免,现代日见频繁的灾难?这问题是每个人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法稍稍有粗浅的认识,都能‘深信因果’。其实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在一生中,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也是命中注定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桩往事。他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的前三个月,当时他还很年轻,在苏州一家银行里担任经理的职务。平常没事,就与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聚会。其中有两位是中国人讲‘走阴差’的,也就是通灵的人,就是夜晚时,他要到阴间城隍处当差办事。在闲聊时,这个朋友有一个疑惑,说最近上海城隍送了一批生死簿过来,他是接办这桩事的。他翻阅生死簿,感觉很迷惑。其中名字都是五、六个字的?中国人的姓名纵然是复姓,有四个字的,但是没有五个字的。然而送来一大堆名册都是这类的,令人大惑不解。朱老居士等人听了也想不出原因来。过了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件’。在这次战役里双方都有很重的伤亡。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一份生死名册,就是当时在上海战争中阵亡日本人的名册。 在阳间,当时苏州是县,上海是特别市(院辖市)。但是在阴间,苏州都城隍就像是省主席(省长),上海还是县。所以,上海那边有什么事发生,都要来向苏州都城隍报告。于是朱老居士告诉我们,世间人在一生中纵然遇到灾横,都是命中注定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战争里死亡的也是命中注定的。你看,战争还没有爆发,三个月之前就把应该在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名册,早就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去了。这全是事实,绝不是他编造的故事。由此可知,我们一生中的际遇,纵然遇到横逆也是命中注定的。 命中注定的灾难,可不可以幸免?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消灾免难。所以,消灾是因为你有灾才消,消灾免难有它的理论与修学方法。灾难之‘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是无法消除的。可是业因要形成果报,当中一定要有‘缘’。‘因’无法消灭,但是‘缘’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不讲‘因生’而讲‘缘生’,就是缘我们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恶的果报现前,我们在这一生中必须把恶缘断掉。 我们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就是消灾免难,改变命运的具体修学法,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杜绝恶缘,使恶因没有机会形成恶果。这是合情合理的说法,当然也是事实。可是必须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这一生把恶缘堵住,使恶的因不起现行,来生能不能再一次的把恶缘消除!要是没有把握,恶业的果报还是有可能会遇到,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况果报通三世,未离三界,决定不能避免。 要想永远断绝恶业的果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对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念佛必能消业;念佛必能转业。因为超越三界是第一等的大事,小小的消灾免难都变成小事。大的业能转;小的当然不必提,一定就附带转了。由此可知,真实的结论是‘净念相继’,‘老实念佛’就能消一切灾,免一切难。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人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拜梁皇,拜水忏,打水陆等等。正如慈云灌顶法师所云,极重的恶业,所有一切经忏都消除不了的,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能把它消除。从消灾来说,念佛的力量超过所有的法门。如果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人就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必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彻底的消除灾厄之法。 (第十二) 悟泓师近日读美国布来恩-魏斯医生写的《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中文译本),内容是说他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发现近代有不少的病人,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一切医疗药物都不能得到治疗效果。于是他用催眠的方法,追溯发现病人的忧虑、恐怖、不安等等症状,与他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催眠的方法可追踪到过去一世、二世、能追踪很多世时,发现他所造的业因,与现前的疾病有密切的关联。他把原因找到了,告诉病人。病人了解之后,就能看破。而后他的忧虑、恐惧、不安都放下了,所以不需要医药,无需要医疗,他的病就治好了。这医生用这种方法治好了许多病患,于是写出他治疗这些病例的报告-‘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泓师告诉我,书上所说的与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这位医生对于因果报应深信不疑。他不但相信‘因果报应’,也相信‘轮回’的事实。其实他所发现的只是当然的事相,其所以然的原理,他还是没有发现。他只知道有因果报应,有轮回,而轮回是怎么来,这个问题他无法突破。古印度,许多高级的宗教家,他们皆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所以对于六道里的情况相当理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然而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样产生的?他们始终也没有能克服。而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实在也就是因为这一个因缘。所谓‘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换句话说,世间人可以解决得了的,用不著佛菩萨再来;世间人实在无法解决的,佛菩萨则不能不出现在世间,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所以,真正的答案在佛家经论里。 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真相。世间这些人用催眠的方法,还不算是第一手的资料;真正禅定功夫见到的是‘现量境界’,那才是第一手的发现。说到定功,世间人的定力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的定力比不上菩萨;菩萨的定力当然比不上佛。所以,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现量境界。也就是说,是他现前的境界,而不是推想,不是比量得来的。 佛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完全是真实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无论处人,处事;无论家庭、事业、朋友;或者是顺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都与前世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我们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够再进一步修学佛法就不难获得清净心。如果有缘遇到净宗法门,以清净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乱’,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关键就看世人有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学净宗法门。这也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能深信‘因缘果报’,可以说是修学佛法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应该要鼓励的。 (第十三) 有一些同修,在日常生活里面对境界时,不知该怎么办?其实这就好像平时熟读兵书而在战场上不会打仗一样。问题出在那里?就是俗话说的‘食而不化’。平常经论看得多、读得多,也念佛、也参禅。但是就不晓得怎样过日子,怎样去工作,不知道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也就是说,他所修学的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对于佛在经论上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他没能透彻的理解与消化。 我们一般人讲‘消化’,即是佛法里讲的‘消归自性’。能消归自性就得受用,就能完全运用在生活上;不能消归自性的话,实在讲没有用处。这是李老师从前讲的读死书。读死书的称为‘书呆子’;死学佛的就变成‘佛呆子’。这样的修学不是经论有问题,而是自己修学的态度与方法出了问题,必须知道如何去修正。修正的方法:第一、对经典的理论,修学的原则,以及一切的境缘,都要清楚、明了‘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第二、一定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给我们看。其意义极深广,一般人确实很不容易看得出来。世尊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其中无量劫来的修因证果,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等。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桩事。比如穿衣,世尊就能将它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在这一事相上表现无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说得更详细,更明白的是《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跟释迦牟尼佛表演的没有两样,也都是把他所修所学的理论、方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所以,活学活用,显示极高的圆满智慧,才能得大自在。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上订了五门功课,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大纲领。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要能把这五条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个架构,把经论中的道理、教训,填补在这个架构上,那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而达到生活最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佛法给予人们最高的享受。就是经上所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 (第十四) 倓老法师《念佛论》里,近代往生的三个例子。以及他在香港佛七中的开示,他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例子。这是佛法里‘三转法錀’中的‘作证转’。我们见到、听到、不能不承认。早年在台湾,有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台北李济华老居士预知时至,为大众讲了一个半小时的开示,与大家告别,下台之后在客厅沙发上坐著往生。现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当天参加念佛会亲眼所见。 我们特别节录出这几位近代往生的实例,其中每一个人都走得那么自在潇洒,真正让学佛的人羡慕不已!我们也想有他们的成就,这是真实的成就。绝对不像世间功名利禄的成就,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实。唯独念佛往生是真实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成就。学佛的人,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求取。 这些往生的人看起来都是极平凡之人,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就是作佛。这的确是‘当生成就的佛法’,‘希有难逢的因缘’。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而在这一生中同生极乐国,将来大家都能在西方净土聚会。以西方净土为我们共修的道场,进一步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作弘法利生的工作。帮助弥陀、帮助诸佛如来接引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就过得真正充实,真实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说是得到世间的功名富贵,即使得到佛法里的禅定智慧也都是空过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则免不了长劫轮回。这个事实是我们应当警惕、觉悟的。看清楚了这两个世界,谓之‘看破’。而后自然能舍娑婆取极乐,这才是‘住真实慧’,才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才是‘得真实的利益’。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样,为我们证明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决非虚妄。我们应当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并且要把这些事实多多的说给别人听,让大家都了解这事实的真相,让大家都能发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第十五) 近来有人提出《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不妥当,而主张修学应当采取原译本。这种说法我们听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的会集本序文里已说明得很详细。梅老居士在儒学、佛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佛法修行上也确实有成就,算得上是一个有功夫的人。在当时的在家居士当中,号称为‘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与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经》的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而王居士的会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经》中。明末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疏钞》,其中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有不少就是取材于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这个会集本是被历代祖师大德所尊重的。他会集的本子的确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有所批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会集。后来魏源居士的会集本,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进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这才引起夏莲居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希望能将前人会集的瑕疵都改正过来。所以,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得到当时慧明老法师的印证,又得到慈舟大师采取这个本子在济南讲过,而且为这个本子做了科判。这些资料我们都已经把它翻印出来。并且为了一些对会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们特地将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再加上彭际清的节校本-这是现存《无量寿经》九种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们参考。希望启发同修们对于净宗的信心,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真正弘扬净宗的目的。 如果认为会集有不妥之处,五种原译本俱在,欢喜采用那一种本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经本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能念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标准-‘净念相继’,往生就决定有把握。 我们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细细地去观察他们的功行,实在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净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跟世尊在《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上是同一个境界。‘净’就是应无所住,若心有住就不净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继’就是功夫不间断。符合《金刚经》上所说菩萨修行最高的原则。因此,我们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三年五载功夫就成就了,能预知时至,来去自如。这是真实的成就,是念佛人应该记取的。 我们看到这么多往生的实例,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心。对于经典的批判,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干。只要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自在往生,我们念佛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应不应该会集,如果我们还有这个念头横在心里,便是夹杂,便是障碍,是应该舍弃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争论,障碍了自己‘净念相继’,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们遇到这些言论,只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对待他就好了。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不以一切境界动摇我们的清净心。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有明白的开示,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 (第十六) 近代在东方与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类的确有前世。有前世当然就有来世。自古以来,东西方有许多很准确的相命法,根据数理推论一个人一生中的穷、通、祸、福。这些不但有理论依据,而且是事实的真相。从个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变迁、吉凶祸福都不难预测。对于这些事理讲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圆满的,无过于佛经。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的,完全是现量境界,跟世间人的推算不一样。世间人是根据理论、数学,都是属于‘比量’。‘现量’则是由甚深的禅定。以禅定的功夫突破了空间,所以能见到过去、未来,是亲眼所见的。佛菩萨有这个能力。佛告诉我们,如果能修禅定,能恢复自性清净心,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佛说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因为我们的心失去了清净,所以这个能力暂时被妄想、执著障碍住,而不能现前。只要我们离开妄想、执著,能力就恢复了,就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彻底觉悟、明了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与一切人、事、物的因果关系,才知道怎样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圆融相处。避开一切不必要的冲突,获得和睦、共存、共荣,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 这不是迷信,是真实的智慧,是一个学佛人念念所希求的,念念希望得到的。学佛的人很多,这个愿望为什么得不到?就是用‘攀缘心’。我们念念希求、念念希望得到,这念头就是‘攀缘心’。‘攀缘心’是真正的障碍。所以,我们有愿、有求,但是不能有‘求愿之心’,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离开一切愿求的攀缘心,我们的心才能得到清净。清净心的作用就是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能解决轮回生死的问题。正如同《金刚经》所说的标准,决定要离‘四相’。所愿、所求,正如佛门中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要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要是用《金刚经》上的教训,的确是简单明了,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切法,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大圆满。 学佛的困难也就在此。难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难在我们不能彻底放下,这是修学根本的障碍。我们一定要认识,一定要明了,一定要离开。障碍排除了,我们所期望的,自然圆满显现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们意料,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上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语。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能亲自证实了。这就是所谓的‘信、解、行、证’。 (第十七)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经文,不仅是净宗修学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门的修学基础。所以,世尊在末后总结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当然不只是一个法门,而是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依‘三福’做为修行的基础。因此这三条非常重要。 实在说,这三条里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一句经文意义无限深广。其内涵就是‘心性的全体’。我们一般人以为孝养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这意义太过窄小,是凡夫知见。而世尊在大乘戒经里,像大家常念的《梵网菩萨戒经》,佛就告诉我们要孝顺一切师僧父母。经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诸位想想这样的经文,岂不是圆满的性德!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实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众生无量劫来互为父子、互为兄弟、亲属。由此可知,孝养父母的范围有多么广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这才真正做到了尽孝。以上是从事上说。 从理上讲,特别是中国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与‘子’合起来的。让我们体会其中意义,‘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义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的,决定不能分割,决定不是二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无始无终就是一个自己。这样的义理岂不是真如自性全体的显现。 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修学,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其实就是把‘孝’字做到圆圆满满。圆满的尽孝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圆满成佛。即使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圆满的性德还欠缺一分,这就是不孝,孝道没有尽到圆满。我们要从这些地方深深体会这句话的教诲,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净业三福’总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为根本,后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这一句的。这一句就是整个佛法修因证果的总纲领。
学习佛法,不能不把‘孝养父母’讲清楚,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找到下手之处,也就是孝养父母从那里做起?从孝敬现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养’是事。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们要尽心尽力供养父母,使他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们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如果我们让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守校规、不敬师长、不能善处同学,让父母操心,这都是不孝。在家庭里兄弟、妯娌、亲戚不和,令父母担心,这也是不孝。在社会上,我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从长官、领导,不能与同事互助合作,让父母担心、失望,这是不孝。我们学佛,违背了佛陀的教训,不能修行证果,这也是不孝。这些全都包括在‘养’的范围中。‘养’字的范围也是无量深广,这都是我们要明了,要尽心尽力做到的。 孝养父母,‘孝’的理论要清楚,‘养’在事上要做到,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贫贱之家有贫贱圆满的孝养;若家境富裕,富贵之家有富贵之家的孝养。所以,圆满功德不分贫富、贵贱、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圆满。也就是尽心尽力,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来修学,就能做到事事圆满。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诚、不清净、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难做到圆满。理、事都不圆满。三福具体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后面的十句:‘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句若不能尽心尽力去实践,‘孝养’就有亏欠。‘净业三福’若不能认真修学,奠定良好的修学基础,所修的任何法门就很难成就。因为这三条就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净业三福’上认真学习,然后参禅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决定往生见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