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04|回复: 3

浙江大济历史文化(进士)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0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誉为“庆元历史上的进士村。”这个历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的二百三十年间,陆续出现了二十六位进士及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余人,故有“进士村”之美誉。大济吴氏宗族因此逐渐成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北宋进士吴桓的长女是当朝宰相李纲的母亲,其长子吴彦申是李纲的舅舅,舅甥二人于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南宋名相文天祥是大济吴氏后裔吴渊的外甥和学生。

故此,李纲为吴彦申作墓志铭,文天祥为吴氏族谱作序。崇文尚礼,尊儒重教的氛围也吸引许多名士流连驻足,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年间名儒陆珑琪慕名来大济游学三年,在吴氏大理中宅壁上手书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民国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大济三年,死后葬在大济仙宫山。大济村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个方圆一公里的小村落,至今尚保存着古地道、扁鹊庙、木拱廊桥双门桥、木拱廊桥莆田桥、金绉街、迎旨门、接官亭、明清古民居、古墓群、古树、古井等名胜古迹十余处 ,形成了大济村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村至今尚保存有金甃街(古驿道)、接官亭、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明清民居、木拱廊屋桥等文物古迹,现分别举例简述如下:

一、金甃街(古驿道)与接官亭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济村自宋朝至明代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发达繁荣,文武双修人才济济,吴氏后代有兄弟、父子、叔侄、祖孙连科登榜,有不少官居要职的人士,该村至今仍有“双桂联坊、大理坊、崇儒坊、鸿胪坊、名登天府坊”,“迎圣旨门”,“迎旨街”日涉园、半亩园等遗址迹象。由于屡受皇朝嘉封赏赐,吴氏仕族特地在村当中建造了一座“迎接圣旨门”又在村口建造了一座二层楼三重檐四面翼角起翘、雕梁画栋的“接官亭”,并将迎旨门前至城邑南门五华里长的人行道路面均用青砖逐一紧密墁砌(经专家考证确系宋代烧制的香糕砖),被谓为“金甃街”,在这次考查已清理出400多米,其余还有几千米尚埋在现代的机耕路底下。

二、古地道

(一)八十年代,我县文物工作者根据当地群众提供之线索,进行调查,在大济村发现七处古地道口,写了一篇几百个文字资料,在地区文物科内部资料《丽水文物》内部交流,得到业务部门的重视。

(二)九十年代,县文化局长亲自带领文物办职员与大济村干部群众,对这约2万平方米的大济古村落现有七处古地道口进行为时2天的踏查和试掘,并根据试掘的情况结合村民的传说,写了一篇试掘文字资料:比较仔细地纪录了古地道的砌筑技法;地道两壁下部用卵石砌筑基础:上部用平砖错缝纵向叠砌:顶部用若干块扇面形拱砖并列相互挤紧,形成高约1.8米,宽约1.6米的拱圈,各个地道口的拱圈规模大小不等,拱砖的规格不一。根据已发现的古地道口位置分析推断如下:一、古地道口绝对不止七处,但因历史的变迁,还有部分地道口已被堆积层埋在地下,未能发现。二、地道口有通往屋内与通往村落边缘地带两式,地道的内部应是呈网络状况,相互贯通。三、地道的建筑规模大,分布面积较广阔,古人要开辟这项艰难的地下隐蔽工程,一定是为着全村所有民众安危着想的大事业。古推测古地道,系宋末元初为抵抗强元凌侵,躲避元统治者之迫害……而修筑的。因为宋代的大济村,有不少官居要职的人仕,他们都很注重忠孝节义,具有保持大度,不仕异族的气节,许多宋末将相,归田大济,以效忠大宋。该村迄今乃留下对元“三不降”的警句:即“主降奴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誓不降元之民族精神!关于古地道的建造年代和作用,当地有不少传说。有人说是为躲避土匪抢劫,有人说是旧时男尊女卑,不许女人白天出来见人,地道是专供女人出入通行或到溪边洗衣物……但大部分推测和传说都缺少资料印证,需要作进一步考证。在这次申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过程中,我们欲进一步查清大济现存的文物古迹,以便如实申报,在查阅陈旧的《吴氏宗谱》时,从一篇“吴伸传”中意外发现有关建造古地道的文字记述:“叔伸于万厉年间出任陕西苑马寺盐政,将假太子李尚迁正法之后,反遭官宦抵毁,愤然挂冠归田,重建家乡花园,命名为“学圃”,开地道有四,使聿新堂与园如环之宛转不绝……”这段难得的史籍为考证古地道的构筑年代。弥补了史料的空白。笔者认为:欲穷古地道的千年谜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挖史料,并要求省文物局考古所将其列处考古发掘项目,批拨专项经费,同时派遣具有领队资格的考古专家前来指导科学发掘工作,落实国务院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

三、卢福神庙

卢福神庙位于大济村东面,座东朝西,整体布局呈长方形,自西至东依次分为四进:整座建筑倚山势缓坡递进设计,第一中亭沿踏跺而建。

全座古庙占地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是我县现存较为完整的最大古庙。卢福神又名卢医即古代名医扁鹊,广大劳动人民为纪念和赞颂他的高尚医德,而集巨资营造了这座古代建筑。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庞大庄观的古庙,其正房神龛中仅有一乘佛轿,佛轿内是一尊“卢医”木雕造像,香案桌前配置-只(内装100名治病用药处方号码)签诗筒,多年以来,当地有不少医学者对这100名古代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研究,确认这些处方,用药简单,分量适当,蛮有医学道理,故能使病患者药到病除。应把它与封建迷信、宗教信仰严格区别开来,其次,该庙有一口“仙水”(即天然矿泉水)为企业雪碧厂创收提供良好水源。在各级政府和有关文化等部门的重视下,于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他为双门桥复原,百子庵重建,风景园林环境绿化,保护文物古迹等公益事业,曾发挥过较大作用。

四、吴氏宗祠

1、大理吴氏中宅祠又名“务本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该祠设置在四周有围墙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大院之中,清代当湖陆陇琪选此地为讲学之所。据当地长者口述“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皇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于宋景祐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以表尊敬祖辈。

大院之后有一座小山,称“祠堂山”,面积约2000平方米周围以砖砌筑围墙,有一部分吴氏祖先之墓安葬于此,命名祖墓群,在古墓群的前面辟-半月形池塘,古墓群后山有数株古树,景色优雅别具一格。

2、大理下祠,位于“名登天府坊”“节孝坊”遗址西侧,整体布局呈长方形,系四合院(俗称上、下厅)结构。

正堂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脊梁上有“大清康熙十二年重建”等墨迹题记。

倒座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梁架,脊梁上有“光绪四年戍寅年重建”等墨迹题记。

五、明、清时代民居

一、该村至今保存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齿德堂、玉洁冰清、挹清楼、济中路32号、迎旨街6号等9座,这些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三,①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前后2组三合院成为布局,②普遍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③造型古朴,采光良好。

二、现存清代民居有:达德堂,树德堂,修德堂,兆慎堂,慎修堂,济中路34号,迎旨街2、6、12、14、21、24、25号,井头弄3号,岭根井1、2、3号等20余座,这些清代民居;①普遍构筑牌楼式大门,②屋内由前、后二组四合院组成布局,③每座房子都有好几个天窗和天井,在一座房子里至少有6个天井和6个天窗,也有的一座房子达到12个天窗和12口天井。现举一座单体结构简述如下:

(一)慎修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倚着南高北低的地势而建,)座南朝北,自北至南依次为大门、倒座、过道(俗称月台)、东西厢房、正堂、后院,以及前后附建(佣人住房、伙房、畜舍、卫生间等)。

1、正堂和倒座明间屋面设置(俗称复栋、多重挑斗“连珠斗”装饰结构),厅堂的梁枋、为月梁形制,断面呈椭圆,两肩卷杀,下部挖底做工精细,阑额、雀替等木构件均因材施行镂雕各种吉祥花鸟图案,刀法明快,线条流畅,特制成承重装饰双重作用之木构件。明间后金柱间设置一垛板壁(俗称正金壁)两侧施门扇,将明间与后院隔为两厅。次、稍间系二层楼结构,两稍间前檐与厢房连接,厢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

2、厢房前后檐柱的牛腿、撑拱、挑枋等构件,镂雕双狮滚球和花鸟图案,格扇门、细部装饰各种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浮雕吉祥动物。

3、多功能通道;东西山墙内侧与木构架之间均有一道1.2-1.3米宽的空间(俗称马弄),其两端与前后廊首尾衔接,组成四周回廊,①供屋内通行,②作安置楼梯场所,③连通前后附属建筑。

4、左右五山屏风与前后包檐墙(俗称保火墙),均比屋架高,有利于防火、防风、防盗等。

5、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孔子南宗第74代后裔孔繁豪于1939年蒙难南逃,到达庆元大济之后,就是选择租用了这座民居,作为奉祀官府(见附件④)。

(二)牌楼式大门:分别有精雕细镂石砌大门,细磨精制砖砌大门,砖、石混砌大门等类型:这些牌楼式大门,A、各细部构件制作工艺精细,整体构筑宏伟壮观。B、各个门面均有一块砖或石刻匾额:文字内容有:颖川旧家,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山川锦秀,五福临门,瑞霭祥云……。大门前设置东西走向“屈曲通道”连接外重大门亭,象征紫气东来。故人们普遍称赞过去的大济村是“屈曲门道金甃街”。

六、木拱廊屋桥

(一)双门桥又称“双桂联坊”长11.15米,宽4.5米。据考查该桥乃是为吴穀,吴毂兄弟2人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至景佑元年(1034年)同登进士科第,谓为“双门进士”,而建造了这座中间酷似“虹桥”形制八字形的木拱架廊屋桥,桥屋两端辟为二重檐三开门木牌坊,组成一座廊桥连接着二座牌坊,三者合一,结构独特,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和双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特殊的建筑物。但因历史悠久,原有建筑于1990年倒塌,1991年按原貌重建。

(二)甫田桥,位于大济村村口,其构筑原理与双门桥相同,东西走向,长16米,宽4.6米,脊梁上有“民国26年丁丑岁大济大理祠吴贞明120代子孙重新建造”。据说,此桥作为通行和保护该村风水两用。

七、园

根据大济吴氏宗谱《日涉园记》和庆元《旧县志》第28、492页文载:过去的大济村确有四个园:①日涉园和半亩园(系花园),园内有若干珍稀名贵树木和一年四季常开之鲜花,又有日、月大池塘,池塘当中建造水榭楼阁,并以小桥连通各个景点,专供达官贵宾游憩聚会,文人雅士读书赋诗之所。②白果园与一鉴园(系储粮重地),这二园*近溪边而建,园的西北面主建储粮大仓库,园当中设置大池塘(用于消防积水和养鱼),东南面附建小庭院和佣人住房,由于历史悠久,现仅存一处小巧玲珑的一鉴园,其余三个园面目全非,只剩下三个已荒废的大池塘,一个塘当中尚竖着几根(原建水榭用的)石柱。

八、古井

根据实地调查,该村原有九口古代水井:有村头井,陈宅井,聿新堂井,慎德堂井,资德堂井,华萼堂井,季家井,岭根井,挑水岭亭井。这些历史悠久的古井均分布在古村落各个部位。不仅是民众主要生活用水之源,而且为古地道的构筑和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自1987年后所有村民均装上自来水,古井的水已失去了饮用价值,有若干井口已被人们封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09: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3/200631212385245760.jpg

2006-3/200631212385874472.jpg

2006-3/200631212402661779.jpg

2006-3/2006312124031384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9 1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大济历史文化(进士)村
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金甃街(古驿道)与接官亭
二、古地道
三、卢福神庙
四、吴氏宗祠
五、明、清时代民居
六、木拱廊屋桥
七、园
八、古井
绝 绝. 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7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 粤ICP备17017592号 )

GMT+8, 2025-8-27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