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篇】
1、佛教是禁欲主义吗?
答:佛教不是禁欲主义。这里所指的欲,主要是淫欲。
佛陀历来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即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于五欲的享受。倾于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于苦行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修行是为了得到解脱,而苦行非目的。佛教主张的是中道的生活。只要按八正道(八种正确的修行方法)去生活,就能获得解脱。
在佛教里面,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一般人总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都不顺于佛道,难得解脱。尤其某些外道修无意义的苦行(如食牛粪、食草、烤火等),或极力主张欲乐,这都是无助于解脱道的邪见。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来减少外缘,磨练心志,是不同于极端苦行的
对于出家众来说,绝对断除淫欲有三种原因:
(1)、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
(2)、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
(3)、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经典,静坐习观,成为信众的修行导师。
尽管佛教主张出家人完全断淫,但对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来说,佛陀则主张他们应当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杜绝邪淫。
在芸芸众生中,有的人喜欢独身梵行的生活,觉得很自在,这部分人就成为长期出家修道者。当然,适合修梵行断淫的人自古以来便只占少数,所以,能出家的人数不可能多。如:大陆总人口是十三亿,佛教出家人不过二十余万人
另外,出家人对爱欲也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后,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正因为如此,出家人能正确对待世间的五欲之乐,对待爱欲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它,使它升华并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为修习禅定和利益众生服务。佛法的妙用即在于此。
2、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答: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
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绝佳人生的历程。
佛教规定在家居士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同时强调,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妻子,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着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家务事,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3、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婚姻的本质——就是“因缘生、因缘灭”,它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怎么生?很多因缘和合而生;怎么灭?因缘散了就灭。但是,我们对于因缘生灭,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情绪”不一定不好,可是如果是太复杂、完全无法操纵、包含太多的我执和情绪在里面,那就会变成痛苦和折磨。
其实,婚姻并非初恋时想象的那么神圣,它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
婚姻是“缘起性空”,变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事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不过,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则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执着欲望,这——就是婚姻痛苦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