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布施”。对自己来说是放下、舍弃,而去帮助别人。布施有三大类,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是因,希望自己财富不缺乏,就要修财布施;希望自己有聪明智慧,就要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就要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第一就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恼害众生,更积极放生。
我是一个没有福报而且短命之人,活到现在好像福报一年比一年大,都是这一生依照佛法修学得来的果报。但福报不能自己享,一享很快就享完了。福报来了,要给大家享,福报就永远享不尽,这是真实的。
聪明智慧增长了,对于一切事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所以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得更恰当、更美满。而且我没有求寿命,寿命是自动延长的,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萨行中,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持戒”。佛为我们制定的律仪戒法要遵守,佛在一切经典里苦口婆心对我们的教诫,也要遵守。以及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也要遵守。如果把戒律废弃了,佛法的行持就没有了,纵然天天讲经说法、研究讨论,都落空了。为什么?与生活脱节了,所学非所用,讲得再高也是空的,没有结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着重在“行”。
佛讲:“三聚净戒”,聚就是类。
第一、“摄律仪戒”,凡是佛在经典上所说的一切教诫,要我们做的决定要做到,不让我们做的绝不违反。
第二、“摄善法戒”,凡是善的就应当做,恶的就不应当做。我们要晓得戒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断恶修善;佛虽没有说出,但与佛的意思相应者皆应遵守。如抽香烟,佛经并没有说不能抽香烟,但我们知道抽香烟对己对他皆无好处,所以也应当禁止。诸如此类者,就归纳在“摄善法戒”。
第三“饶益有情戒”。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应当去做。利益又分三等,眼前有利益,将来有害处,不能做;现在有好处,将来也有好处,这是真正的善;或者现前没有什么利益,将来有大利益,这也是善。所以,佛菩萨的眼光看得很久远,绝对不在一时。
第三、“忍辱”。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有成就。在修行过程当中,必然有挫折,我们愈勇猛精进,挫折就愈大。何以有这么多挫折?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恶业,业力障碍是无法避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有耐心,有忍耐的力量,才能消业。如果有定力,定可以灭业。要用智慧面对事实,耐心去化解,委曲婉转,不退精进。所以,有忍辱才有进步,不能忍必定受阻碍。
第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现前时代,学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学的太多、太杂,虽然天天在进步,是杂进、乱进,所以费时又耗神,所得非常有限。
我这一生有一点小成就,是得利于好老师,我的老师禁止我杂进、乱进。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师十年,李老师的教学法是:聪明能力好的,顶多只能学两种,如果你要学三种,他决定不教你。程度不够的,只可以学一种;一门学会了,他认为你可以了,才能再学一门,否则决定不许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学五部经;在一般佛学院,一学期都不止五部!
我第一部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阿弥陀经》,第三部学《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学《金刚经》,第五部学《楞严经》,我十年就学这么一点东西。李老师的标准是你一部经学会了,才可以学第二部,会的标准是能在讲台上跟大众讲得透彻。你在讲台上表演,李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在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声音要他能听见才可以。这样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将基础奠定好了,其他大经大论自然就能通达。“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学通?
第五、“禅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会轻易被外境动摇。比如我学一部经,专心在这一部经上,心才有主宰。
第六、“智慧”。简而言之,就是理性,处事待人接物有理性、有理智,而不用感情。
这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六个原则,这也是菩萨教化安立众生的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