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镇于北宋立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文物。据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这里设有社学14所。这里不仅有淳朴的民风、独特的美食,还有丰富的水乡文化。
近年来,中堂镇开展了文物调查,发现地面文物有祠堂、庙宇、私塾、古桥等建筑。其中,代表性的文物有黎氏大宗祠、陈伯陶故居、福庆桥、双门坻、文阁塔等。
黎氏大宗祠位于潢涌村,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宋、明、清代遗迹,虽然经过了历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来浓厚的岭南建筑和雕刻艺术风格,线条细腻,是古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
2002年,黎氏大宗祠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审,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氏宗祠最初是为了经念当时黎氏家族中出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药,治好母病,传为佳话,并由县里申报朝廷,奉旨荣门,以建宗祠。
宗祠为三进院落,两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为厢房,东西共有房15间,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
黎氏大宗祠于2004年底重修完毕,共耗资四百万人民币。并被评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相传当时赖布衣途经此镇,因饥饿,分别到了姓张、姓黎的两户人家讨口饭吃。姓张的没有给。因黎的人家乐善好施就给赖仙师吃。恰逢此时这户姓黎的人家在盖祠堂,赖仙师在三个地方放了三张长櫈就走了。姓黎的人家怀疑此人有可能是赖布衣,就派人追了出去,一问果然是。
赖仙师说:“你们回去看一下我放的三张橙。如果没有移动按照此方向坐下去可保你们黎氏后人三元不败,丁财贵全这是我给你们所点的龟形之地其做法是.......”
黎家的人回去一看。幸好没有移动。就按此板凳所指之方位做了下去。此宗祠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共832年,有文武进士五人,中有翰林学士两人,文武举人27人,秀才等不胜枚举.........
现今驻港联络办主任黎桂康(原东莞市市长).东莞市建设局局长黎小成,经贸局局长黎桥根,东莞市政协秘书长黎锦辉,东莞市中堂镇镇长黎达潮,东莞潢涌镇党委书记黎树根(全国政协委员)等皆为此黎氏大宗祠之后人,更有不少亿万,千万富人。
此宗祠第一进为壬山丙向(坐341度)。第二进门也坐壬山丙向(坐340度),第三进门也坐壬山丙向(坐339度)。祠堂左边来水93度(天盘卯方)不过堂。右边来水242度,天盘是坤方,并流经堂前与左方之来水汇合后环抱流向祠堂左后方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