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论龙
龙亦即山脉也.按其所处地貌形态有高岗龙,平岗龙,平洋龙之分.山脉或起或伏,或跃或腾,或盘或距.山脉可以渡海,过湖,穿田,过峡,起伏升空,可以渡海,过江绵延数千公里.如我市龙脉皆从大别山而来,绵延百里,渡过长江逆江而来,止结于西山.
龙或隐或现,或断或续.龙导生气行走,气随龙脉行转.龙长生气亦雄厚,龙短气亦短.所谓“千里来龙,千里结穴;百里来龙,百里结穴”.是也.
术家按龙脉起伏形成,将山脉综合概括为如下九种:
一回龙
形势盘旋,回首舐尾,如盘蛇,如虎之摆尾.
二腾龙
形势高远,险峻耸立,如腾如跃,如人之奋起.
三降龙
形势耸秀,从天而降,或落于平原,或落于山岗.
四生龙
形势秀美,生动活泼,形态婉转,活灵活现.
五飞龙
形势奋翔,如鹰展翅,腾空而起,飞翔云端.
六卧龙
形势蹲踞,安稳止息,如眠如弓,如虎伏,如象驻.
七隐龙
形势跌宕,脉理隐延,或隐呀藏,或断呀续.
八潜龙
形如潜伏,或潜于水,或沉于田野,蓄势待飞
九游龙
龙形张牙舞爪,行龙摆尾,左窜右行,无意停顿.
第一节 寻龙识脉-------太祖山
龙有真假之分,真龙发富发贵,而假龙则主贫主践;地师入山寻龙,主要是在众多山岭中找出真龙所在.地师携带罗经入山,追寻真龙去脉,点穴便可得心应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文明古国.在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的漫漫千年演变长河中,逐渐融合本土和异域泊来的儒,释,道多种文化教育.儒家讲“仁义”之道,“孝”道;凡人必有祖,百道孝为先.术家借签过来,从而将山脉分“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穴星”等,从而将活龙活现,生机盎然的山岭亲情化了.这也是儒家思想宗族礼制的一大影响.
太祖山
龙脉起祖初发之山,必高大雄伟,山高万韧,气势非凡.
龙楼宝殿势难攀,此处名为太祖山;若用端方孙必贵,亦须剥换看波澜.
太祖山,山形大多尖高,石骨崎峋;若登临其上,便会发现其附近的许多不同直向的山脉,皆是从太祖山分支出去的,俨然成群山之首.
龙楼宝殿
龙楼:太祖山峰高尖挺拔,谓之龙楼.
宝殿:太祖山峰若低平圆浑一点谓之宝殿.意即皇宫殿宇一般.
太祖山挺拔雄伟,远看山峰有如龙楼宝殿一般巍峨壮观,附近群山有如护从般侍拥有势,便可断知这太祖山的龙身资显,而由它分化出的龙脉亦多贵显.正所谓:“若祖端方孙必贵”.
太祖山分出多条不同走向的山脉,每山脉均有不同的形态和气势.地师要运用 扎实的知识功底及经验,从中追寻生气充盈的真龙脉.
我国之龙脉,皆由昆仑山发脉,故昆仑山为太祖.将在后节介绍我国龙脉走势图,以供本室弟子门生作参考,若精学,神州大地,山川灵秀何愁不相逢.
见图如右:
第二节 少祖山
近穴名为少祖山,此山吉凶录相关;
开睁展翅为祥端,低小孤单力必悭.
龙脉从太祖山发韧以后,一路蜿蜒起伏,再起星峰,即为少祖山.
太祖山初发韧,内蕴之气尚未十分显现,难于判断龙脉搏的真伪,较易掌握.太祖山石骨嶙峋或山高万韧,气粗博杂,或草木不无,躯颜不润,生气延至少祖山茂盛,或山青木秀,血肉灵动,内气外显,是真龙,假龙,有用,无用即可分明.
如果从太祖山发脉以来,细分的话,还可分为 太宗山,少宗山,等.不一而举了.
少祖山以秀丽饱满,神完气足为吉;若是低少孤单,神乏气促则不妙.
少祖山因与穴星相近,帮此对穴星的影响 相当大,倘若少祖山吉,则其附近会有吉穴;否则,少祖山凶,附近便不可能有吉穴.
少祖山距穴近者,关祸福亦近,与穴远者,关祸福亦远.论祖以少祖为主,不必再推其远走了.寻龙亦同样以少祖为主.少祖山贵显,其穴必真而贵.
山随水转,水随山走.山水交合,一路相生而来,山得水滋润,血表方华秀.龙之来势,水以行导,龙止,必有水界之.山发,必水之所分.龙因水界,气旋而止.龙水趋向何处止息,砂水有情,堂案美妙,气之可聚,方是吉穴也.
回龙顾祖者,龙身曲折而环,常有祖山作案,收本身砂水,其力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