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文超良

凡学佛的都应该看看----金刚经注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品 佛教我们谦虚的道理和最高境界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读:
  (佛接着讲)“须菩提,你想想,修成须陀洹之果位者能不能这样想:我已经修得须陀洹之果位了?”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
  “为什么呢?”
  “须陀洹果就是入流果位,其实质是修炼到无所入的境界,不能入色、声、香、味、触、法,这才是须陀洹的境界,自认为入了须陀洹果位,就是沉迷果位的表象,因此真正入须陀洹果位者,不会沉迷于这种表象。”
  “须菩提,你想想,修得斯陀含果位者,能不能这样想:我已经修得斯陀含果位了。”
  “不能,世尊。”
  “为什么呢?
  “斯陀含果位就是往来果位,其实质是要修炼到无往无来,这才叫斯陀含的境界。”
  “须菩提,再想想,修得阿那含果位者,能不能说,我已经修得了阿那含果位?”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
  “为什么呢?”
  “阿那含果位就是不来果位,其实质是修炼到无所谓不来,这才叫阿那含的境界。”
  “须菩提,再想想,修得阿罗汉果位者,能不能说,我已经修得了阿罗汉之道了?”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
  “为什么呢?”
  “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不变之法可称为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自认为修得了阿罗汉之道,也就无疑于沉迷于自己、别人、众生、长寿者的表象。世尊,您说我修得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了。人修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摆脱欲望而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世尊,我也不能这样想,说我是摆脱欲望的阿罗汉。如果我这么想,即使我修得了阿罗汉之道,世尊也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个快乐无争的行者。由于须菩提的实质在于无所行,因而才叫须菩提,才是快乐无争的行者。”

  注释:
  1.须陀洹:与后面所说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分别为佛教的小乘初、第二、第三、第四果罗汉位。须陀洹是入流果,意思是通过修行而断除三界偏见,达到修行的初果位。
  2.斯陀含:是往来果,意思是通过悟道而断除人性烦恼,达到修行的第二果位。
  3.阿那含:是不来果,是通过悟道而断除俗界的惑见,达到修行的第三果位。
  4.阿罗汉:是无生果,就是通过悟道达到进入涅槃,不再有生死轮回,也就是小乘的最高果位。
  5.无诤三昧:诤就是争。无诤就是不争是非荣辱。三昧,梵文音译,就是定念,意思是专注于一种境界而无杂念。
  6.阿兰那:就是无诤。

  感受:
  这一部分,佛祖通过那些修得不同小乘果位的罗汉对自己已得果位的认识而讲了一个我们常说的“学无止境”的道理。就是说,不论你修到了何种境界,如果你自己将它看得太重,自吹、自擂,那么这就与你所得果位不相符了。因此,修佛学道的时候,不要沉迷于既得或正在追求的果位,而要以追求佛家精神为主。

  生活中,我们常会得意于获得某种地位、某种荣誉或奖赏,而佛告诉我们,得到这种地位、荣誉、奖赏,就应当做在该地位、该荣誉、该奖赏下应该做的事、应该负的责任,而不要得意忘形,不要以此来炫耀,更不要以此来欺压他人。民间有句俗话:“阎王易见,小鬼难求。”这句话与佛所讲的道理是相通的。阎王的境界毕竟要高一些,而一些小鬼却总是夜郎自大,占着一点点权势来欺负别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从佛祖的介绍可以看出,佛家修行的境界越高,人的心态越从容,所谓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内心才能其乐融融。因此,这里分享一句对联:
          事到盛时须警省,
          境在逆处当从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品 佛教圣地因佛家精神而庄严神圣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读: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修得佛法没有?”
  “没有,世尊。您在然灯佛那里并没修得什么。”
  “须菩提,再想想,菩萨能凭他的功德来庄严佛家圣地吗?”
  “不能,世尊。”
  “为什么呢”
  “因为庄严佛家圣地者,他们并不刻意庄严,这才是庄严。”
  “所以说,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你们应当这样修炼一种清静的心境。不要沉迷于表象,不要沉迷于声、香、味、触、法这些表象,不要沉迷任何事物而修炼一种清静的心境。须菩提,比如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想想,他的身体高大吗?”
  须菩提说:“的确很大,世尊。”
  “为什么呢?”
  “因为佛所说的身体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注释:
  1.然灯佛:释迦牟尼之前的佛祖。
  2.须弥山:佛教的圣山,也就是喜马拉雅山。

  感受:
  这一讲,佛祖继续强调修行时不可沉迷于各种表象。他曾在然灯佛那里修行,我们看来,他当然是修得了佛法,但是在他看来,那只是他觉悟而成佛所经历的一段过程,他当时还没有完全觉悟而成成佛。再一个例子就是菩萨凭功德而使他所在之地神圣起来,这在我们看来也是正确的,但是佛家认为,佛教圣地之所以庄严神圣,是因为佛的精神,而不是哪一果位的成功者个人的功德。佛、菩萨都不可因为自身的成功而骄傲或自认为神圣,那么我们就更应当谦虚、踏实做人,而不要沉湎于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品 佛祖尊师重教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解读:
  (佛接着讲)“须菩提,比如说恒河中的沙子,要是细数起来,你想想看,恒河的沙子多不多?”
  须菩提说:“极多,世尊。”
  “然而就是像恒河这样的大河世上都有无数,何况沙子!须菩提,我问你,如果有善良男子或女子,用像恒河的沙子数量一样多的七种稀世之宝来布施,你说他(她)所得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说:“极多,世尊。”
  佛又对须菩提说:“但是,如果有善良男子或女子,以《金刚经》中所讲的内容,以四句偈等形式为他人讲解,这种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那些拿像恒河的沙子数量一样多的七种稀世之宝来布施善良男女的福德。”

  注释:
  1.恒河:印度北部的大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是印度教徒的圣河。

  感受:
  读了这部分,与前面第八品中所讲内容有些相似,细品起来,佛祖还特别尊师重教,在他看来,三千大千世界中最珍贵的七种宝物、甚至拿像恒河的沙子数量一样多的稀世珍宝来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及自己理解佛家思想精华之后,再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别人传递这些佛家思想。可能有人会问,如果真有人做到这样了,所得的福德会是怎样的呢?别急,佛会告诉我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品 拜佛的含义:学习佛家思想和精神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读:
  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经常有人用四句偈等方式来讲解《金刚经》,那么就该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天上人间,包括那些阿修罗在内都应当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庙一样。何况在这个地方,还有人能够持戒为人读诵这部经书!须菩提,就应当知道,此人所成就的是最上等第一位稀有佛法之果。因此说,《金刚经》所在之处,就是有佛之处,也就是有佛最看重的弟子所在之处。”

  注释:
  1.阿修罗:是梵文Asura的音译词。修罗就是“端正”,“阿”是一个否定冠词,阿修罗翻译过来叫“无端正”。说他们是天神,他们却没有天神的善行;说他们是鬼蜮,可他们又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他们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他们是一种介于神、鬼、人之间的存在物。

  感受:
  这部分,佛用我们最易理解的方式再次强调了传递佛家思想精神的重要性,只要有《金刚经》的地方,有人持戒和读诵《金刚经》的地方,就有佛在,因此,我们不必万里迢迢去拜佛,只要时刻读诵《金刚经》和其它佛家经典,按照佛经所讲内容去规范我们自己的言行,引导我们自己超凡脱俗,就能获得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品 佛的身相和本性之间的关系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读:
  这时,须菩提对佛祖说:“世尊,应当以什么名字来称呼这部经文?我们这些人应该如何供奉和修持这部经文呢?”
  佛对须菩提说:“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你们也就以这一名称来供奉和修持这部经。”
“为什么呢?”
  “须菩提,我所说的般若波罗密,从实质上讲,也不是般若波罗密,只是个名称而已。须菩提,你想想,我讲过什么固定的佛法没有?”
  须菩提对佛祖说:“世尊,您没有讲过什么固定的佛法。”
  “须菩提,你再想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从数字上讲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特别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我认为就不是微尘,只是个名称而已。我说世界,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世界,也只是个名称。须菩提,你再说说,能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种身相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种身相认识佛的本性。”
  “为什么呢?”
  “因为佛的三十二种身相,其实质也不是什么身相,只是三十二种名称罢了。”
  “须菩提,如果有善良男子或女子,用恒河的沙子数量一样多的来布施,他们所德的福德虽然多,但是如果有人能够理解《金刚经》,并且四句偈等方式来向其他人讲解,这些人所得福德将会更多。”

  注释:
  1.《金刚般若波罗密》:是《金刚经》的全称。金刚的意思是坚固的、永恒的;般若就是智慧;波罗密的意思是到达彼岸。因此,《金刚般若波罗密》是一部可凭坚固、永恒的智慧而得以超脱的经典。
  2.三十二相:根据佛教故事,佛祖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身相,但不是法相。

  感受:
  至此,佛的讲座可算告一段落了。
  在这部分,通过须菩提与佛祖的问答,我们理解了《金刚经》名称的含义,也理解了这部经的主旨。这部经文中,不断地说应当这样或那样来修行学佛,但实际上并不具体教人如何修佛,而是反复阐述一种有与无、实质与名称之间的辩证关系。目的就在于使我们通过学习,努力改掉容易沉迷于事物表象的凡俗心态,进而达到一种智慧而超脱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品 佛祖用智慧来超越科学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解读:
  须菩提听到这里,已经深刻理解了这部佛经的意义和奥妙,不由感激涕零,对佛祖说:“稀有世尊啊,您讲如此深刻的经典,这是我修得菩提智慧以来从没有听说过的经典。世尊,如果再有人能够听说这部经典,能够信仰并静心修炼,就能够理解佛家精神的实质。因此说,此人所成就的是第一位稀有功德。世尊,所谓实质,也没什么实质,因此佛只是将其称为实质。世尊,今天我能够听到如此经典,在信仰和理解这部经典的前提下修行,已经不是很困难了。如果以后,五百年以后,其他众生能够听到如此经典,在信仰和理解这部经典的前提下修行,那么此人肯定也将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修持这部经典,此人会脱离自我、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等表象。”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自我只是表象,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等表象也都并无实质。”
  “为什么呢?”
  “因为脱离了诸多表象,就是诸佛。”
  佛又对须菩提说:“对、对、对。如果有人能够在听说这部经典的时候,不惊、不慌、无所畏惧,我们就知道此人实在是稀有之人。”
  “为什么呢?”
  “须菩提,我讲第一度波罗密,并非真是第一度波罗密,只称其为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再谈谈忍辱波罗密,我认为并非真是忍辱波罗密,只是称其为忍辱波罗密。”
  “为什么呢?”
  “须菩提,就像当初歌利王割断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当时心中就是无我的表象,无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的表象的。”
  “为什么?”
  “当时我被一段一段肢解时,如果有我的表象,有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的表象,我的眼中肯定会露出愤恨。须菩提,再想想过去五百年中,我作忍辱仙人的时候,我也是无我的表象,无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的表象。因此说,须菩提,菩萨就应当脱离一切表象,才能修得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的菩提之心。因此不应当沉迷于任何表象而生贪恋之心,不应当沉迷声、香、味、触、法这些表象而生贪恋之心,而应当修成无所挂念之心。如果心有所贪恋,那就是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我说,菩萨就不应当在布施后念念不忘。须菩提,菩萨就是有利于一切众生大智慧者,因此做了善事就不应当老是挂念。我所说一切表象,其实质都是无相。我也说了,一切众生,其实质是没什么众生。须菩提,我是个讲真话者。所谓讲真话者,就是不骗人者,不误导人者。须菩提,我所修得的佛法,是一种无实、无虚之法。须菩提,如果菩萨有心沉迷于佛法而去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中,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不沉迷于佛法而去布施,就像人有眼目,又有日光明朗地照着,就可看透一切。须菩提啊,未来如有善良男女,如果能够理解这部经文,受持读诵,我凭佛的智慧可以知道此人,可以看见此人,所有这样的人都会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注释:
  1.信解受持:是指修佛的四个阶段,包括教、理、行、果,也就是通过教学而信仰佛法、理解佛法、以佛法而修行,最后修得正果。
  2.第一波罗密:是菩萨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叫菩萨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3.歌利王:是古印度波罗奈国王,是有名的暴君。

  感受:
  这部分的标题中,我说佛祖是科学家,大家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我认为这是事实。理由是,佛祖所要求我们做的,在当时看起来的确是宗教教义、教旨,但是你细琢磨,他老人家讲的许多道理都一一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比如这段对话中,佛祖又强调了,守护自己的心念,不要对什么牵肠挂肚,认真修炼,使自己达到智慧而超脱的境界。佛认为,如果当初被迫害的时候,他自己眼中流露出愤恨,也会意味着他还没修炼到大智慧的境界。可见修炼到智慧的艰难!

  除了有愤恨、有欢乐,凡俗之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放不下一切欲念,就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中所唱,人人都想成仙,所谓成仙,其实质就是大彻大悟,因此不为世俗的各种规矩和欲望所困惑和束缚,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因此,人人都放不下,放不下儿女、放不下爱人、放不下官职、金钱、孝顺的还放不下老人,等等。但是其实到头来,什么都是一场空。这一点,如果读过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你会深有感触。洋人用科学证明,人和所有其它动物、植物,所有的生命,其实质不过是自私的基因借以复制自己的载体,我们爱子女,是因为基因在起作用。一旦生命生物体老化,基因便会毫不怜惜地抛弃生命载体而转向其它生命,重新复制自己。

  最令人感到神奇的,就是佛祖并不做科学研究,不发表论文,不需要实验室,而是凭佛家的智慧来悟穿这一切的!因此,在这段对话中,须菩提已经领悟了佛祖这部经典的要义,不由要感动流涕。说不定他内心也因为悟到一切之“有”的实质为“无”,因而也有几份凄凉,所以才更加感叹佛祖的教诲。

  不管大家是否做得到,但话还得说,这部分的要义就是:

  善于守护心念,不要沉迷于任何事情,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不要等生命终止时“无可奈何”地放下一切,而是要自己对一切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摆脱无穷无尽的俗欲的困扰而成为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品 判断功德高低的标准:扶贫不如治愚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读:
  “须菩提啊,如果有善良男女,上午、下午、晚上都以恒河沙子一样多的宝物来布施,永无止境地用这种方式来布施,他们所得福德当然也是无量的。但是如果有人在听说这部经典后,信仰它而无逆心,那么他的福德要胜过前者。更何况书写、受持和诵读这部经典,并为他人解说!须菩提啊,总之,这部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衡量的无边无量功德。我是为有志修成大乘果位者和有志修成最上乘果位者来讲这部经的。如果有人能够受持和读诵这部经典,并广泛为他人解说,我会知道此人、看见此人,这些人所成就的,是不可量、不可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人,也就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的菩提。”
  “为什么呢?”
  “须菩提,陶醉于小乘佛法者,总会沉迷于自我、他人、其它众生、长寿者等表象,对于这部经典,是不能聆听、受持和诵读的,也不能为人解说的。须菩提,无论在何处,只要有这部经典,一切世人、天上的神仙、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应当知道,有这部经典之处,就是佛塔,都应当恭恭敬敬,顶礼而拜,以各种花、香布置这里。”

  感受:
  佛祖的讲座中,反反复复要求人受持和诵读这部经典,反反复复说,不论你拿多少金银财富去布施,为人间谋福利,都不及向人间传授佛家思想重要,而佛家的思想就是要求人放下一切俗世观念,获得大智慧。

    这里,讲一个故事,可帮助大家理解佛的良苦用心:

  国家扶贫,给了一家贫穷的农民五只羊,本意是给这家农民通过放羊、挤羊奶、剪羊毛、使羊繁殖而致富的本钱。过了两年,扶贫的干部来回访这家农民,一问,说是五只羊早吃掉了!干部们面面相觑,感到扶持这样的贫困户太困难了。这也的确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干部们可能当初没有讲清楚他们的意图,更重要的,他们可能还需要教会这家农民喂羊、挤奶、剪毛、使羊繁殖、销售的方法。一句话,扶贫需要资金,更需要智力投资,所谓扶贫先治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品 佛祖苦口婆心,弘扬佛家精神

    原文:
  复此。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最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读:
  (佛祖接着讲)“进一步说,须菩提,如果有善良男女能够受持和读诵这部经典,还为别人所轻视作贱,这是由于他们前世所作罪孽,所以现世遭受恶报。从道理上讲,就是通过现世被人轻视作贱,前世所作罪孽抵消了,就可个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须菩提,我自己过去也曾受过无数劫难,在然灯佛那里,我曾遇到无数诸佛,我都恭敬地奉养、事奉,从无怠慢过。如果后世有人能受持和读诵这部经典,所得功德,猛一听,似乎不及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都不能计数。须菩提,如果有善良男女在后世能够受持和读诵这部经典,他们实际所得修得的功德,如果我说出来,有人听了,可能满心狐疑,不会相信的。须菩提,但是要知道,这部经的思想深奥不可思议,受持和读诵这部经典所得的善报也是广大而不可思议的。

  感受:
  这一部分, 实际上还是接着前面的,进一步强调大家弘扬佛法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强调了佛家关于因果报应的思想,说明我们要坚信弘扬佛法就是积善修德。即使当时感受不到所修功德,相反,感受到的依然是他人的轻视,佛要我们相信,这不是我们没有修得功德,而是我们以前做过错事,现在受些相应的挫折。只要坚信自己的信念,通过承受挫折,以前的过错也就抵消了。


    之后,佛做了个比喻,说自己曾供奉过无数的佛,猛一听,感觉我们怎么读诵《金刚经》,也不会修得佛祖本身供养以前的佛所修的那么大的功德的亿万分之一,但是佛让我们不要怀疑,要我们坚信,由于这部经的意义深远,读诵它所修的功德也是无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释】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了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执取邪知邪见的禁戒和外道修持法门,对世尊所说正法深信不疑,淡薄种种贪欲、嗔心、愚痴,自然发露了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到此时节,应当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修道难,度众更难的畏惧心理?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露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我要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了一切众生,而没有一众生实际被我救度。为什麽呢?如果菩萨畏惧修道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为什麽这样说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麽,连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都没有,梦幻中的事,究竟什麽也没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在无数阿僧祗劫,然灯佛出现於世时,有任何什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没有,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那里,持五莲花奉上如来,又持身投地布发遮住污泥,供养圣尊从身上走过,并发誓愿,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那是现象上的事,如梦如幻,於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任何什麽,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也没有然灯佛授记,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於尔时,心意清净,没有任何什麽妄想住相,如来於未来世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那时候我如果住相供养如来,住相发愿将来成佛当如然灯佛,心里畏惧成佛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以为如来必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说:你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我无所住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领悟实无有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说这样的话:你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什麽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万法都如其本来的义理,没有任何什麽。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麽,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无实无虚。如果诸相非相,唯独如来所得是真实,好比梦中所见一切皆虚妄,唯独捡到的金钱不假。这麽说,无上正等正觉虚幻而根本没有吗?所说虚幻非虚幻,即是「诸相非相」,如果虚幻是断灭性的,何必辛苦修行?无上正等正觉於是中无实无虚,所以如来说任何一切什麽,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任何一切什麽,包括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根六尘六识,苦集灭道等四谛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涅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其他看不到,想不到的任何什麽,就是虚幻的任何一切什麽,所以只是名叫做任何一切什麽。须菩提,譬如人的身体长得很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体长得很大,比如在梦中,身体长得很大很大,而实际上没有,只是虚幻的长得很大,只是名叫做大身。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他这样说: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那麽,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麽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麽,微尘都没有,那 有众生可灭度?菩萨要开悟,破迷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彻底领悟诸相非相,没有任何一法,才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任何一切什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说:我难行能行,我难证能证,难度能度,我当以种种功德和智慧来建设未来的佛土,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麽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就是虚幻的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没有我没有任何一切什麽,即知成佛不难,度化众生也不难,如来说他真的是名叫做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 粤ICP备17017592号 )

GMT+8, 2025-8-28 2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