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69|回复: 36

慈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9 13: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海涛法师   文章来源:般若文海


※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悲

◎不带执著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著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种疾病,爱是唯一的解毒剂。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最难转让的东西就是仁慈,它总是又被送回来。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慈悲即如来。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吾爱万物而无遗,此即开悟之道。

◎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与其乐。

◎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

◎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

◎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

◎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

◎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

◎你必须将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那就是法的精髓处。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依著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沉稳。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痛苦是快乐的兄弟。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试著在你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发现美的存在。

◎一切美的基础,在于一颗和善而乐于助人的心。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陋为耻。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生命的觉醒。

◎把内心摆平就是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永恒。

◎能够管理大众的人,必须先做自己的主人。

◎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

◎真正的仁慈,必须付诸行动,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西哲云:‘我不会把一个无故踩死一只小虫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单里。’

◎自私者的心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

◎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要爱,但不要执著。单纯的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爱是消除仇敌最佳的办法。

◎‘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温顺的人,所以,唯爱人者方有大勇。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去爱,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善心慈爱是唯一不会垮的投资。

◎当一个人想谋杀一只虎时,他说那是游戏;但当这只虎要残害他时,他使说那是残暴了。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去爱他人的。

◎心慈无嗔,猛狮亦驯;各安生理,天下归仁。

◎为人设想多,为己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

◎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若要终止感官欲望,可以将精神放在服务人群上。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错误的知见是永恒的牢狱。

◎烦恼的除灭,必须先离欲。

◎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忏悔包括改过。

◎真求即是不求。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令生欢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惟有藉著「宽恕’,我们才能从烦恼这座‘牢狱’中释放自己。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善心观心,必能入道。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税、欢喜、自在。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其心能离我慢,顺得涅槃。

◎禅者不离开生活,并且醒著生活。

◎空性的极致,就是一切法无生。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与慈悲

◎如果今天你只是个小角色,不需难过,更不应小看自己,因为神圣其实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拥有的。

◎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结果,而不去在意过程。谁会想过饭、菜、水的伟大?又有谁在用一张纸的时候,想过纸的奉献精神而去感激它?

◎有了了解,才能有爱,有慈悲。爱与了解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其实争不了名利,也带不走财富。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寻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

◎心灵上的富裕,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

◎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容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够做得到。

◎反省是认识自己的秘诀,当我们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与自己相遇,也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里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切欲望,都是由一个非常微小的欲望引发产生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慎心物于隐微’。

◎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不停地造业,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总是做出习性的反应。如贪爱时,我们希望能延长这种快感。嗔恨时,我们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于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的生命◎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实践忍辱的法门中,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了谅解心,才能容人。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甿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

◎量大,虚空装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到无限的智慧。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大智心,不著我相。大愿心,广修善行。大悲心,救众生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最大的愿望是绝不发怒、永远说真话、亲切温和、不责难任何人,以忍耐对暴躁的人,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生。

◎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

◎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慈悲法门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诚恳地剖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法的修持,落实在‘观心’,而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自觉’中。

◎以弘扬佛法为已任者,应不是用来重复佛陀的教语,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因为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因缘,不计较、不比较、不执著,这就是佛法。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信仰的层次,必须藉著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如果没有正见、正见,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正见、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拥慈悲心

◎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外来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到最后都会空虚,进而执著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让心灵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才是解脱之道。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人不聪明,愚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业上,用心在利众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们的‘心’就是被这种‘贪’,跟那种不喜欢的‘嗔’,还有‘无明’的这些不明道理、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

◎人间的一切事物、财富、名位、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如露如雷,刹那变灭。唯有不再执著,放下万缘,远离虚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为了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们可以追求财富。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与智慧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理想的净土,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

◎认错,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

◎小偷,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

◎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乱,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续,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现在’,不沉溺‘过去’,不幻想‘未来’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绩,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而修行人是要对‘因果’负责任的。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慈悲为住

◎渡众利生,是一种义工圣职,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严格说起来,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承受业报,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

◎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付出心血的。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任人宰割一样。

◎感受清净、自在、万缘放下的轻安,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

◎不要用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以道德为衣,以无为为食,以慈悲为住。

◎生死轮转如时钟,没有停止,要脱离生死轮回,必须要涅槃,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应怀感恩的心。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无常变化,唯有放下内心的贪、嗔、痴,证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无常’的影响。

◎‘我’之存在,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因果、行动、反应之间的关联。时光流逝,关联就会改变,所以,‘我’之所以为我,大部份也是现象的。

◎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无我’方能与人共生、与人共体,才不会有纠纷争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就是慈悲

◎学佛须知三件事:(1)深信因果。(2)恭敬三宝。(3)无限的容忍。

◎自己有过,高高兴兴地改过;别人有过,心平气和地劝导。

◎不肯布施是贫穷相;永远布施的人,永远不贫穷,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

◎要显现空性,先懂得二种心态,(1)感恩心。(2)柔软心。就具足忍辱。

◎要求别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难了,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顾,能体察别人的感受;懂得谅解,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言语温和,行为有礼,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

◎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

◎若闻苦恼悲伤事,必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有一些语,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为智慧的教育,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别人。

◎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最重要的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谦顺,不起爱憎。利益他人,圆满他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只是尽本份而矣!无有功德可言。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说话是一种责任,不是权利或享受,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讲话急促的人,修养一定不好,沉默微笑、从容,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问题,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要要求别人(宽厚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悲之爱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

◎师长以五事敬祝弟子:(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恶,同体大悲。’

◎无所得就无所失。

◎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

◎将顶礼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 粤ICP备17017592号 )

GMT+8, 2025-8-28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